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图片-中礼记企业策划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向来重视家庭,《大学》有言:不齐其家者,无以治其国。
家庭和睦了,社会才会和谐,天下才会和平!
中国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
乡饮、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推行周礼!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绝天下,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
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礼不可废,礼是一种美德,少了礼节,便是道德败坏!
前几天,邻居的一位阿姨来串门,闲谈中,她说起自己女儿忤逆不孝;
我当时吓了一跳,她的女儿我是见过的,那时她还没有出嫁,是一个漂亮活泼的女孩,待人温柔有礼;
她是她母亲最小的孩子且是唯一的女儿,与母亲自然很亲热贴心?
这样的一个女孩,我倒是想象不出怎么会对母亲不孝!
于是我问她女儿如何不孝,她说女儿除夕没有上门给她拜年送红包,只是大年初一打了一个电话,让她心里很不舒服!
我恍然大悟,原来她老家的风俗是,嫁出的女儿理应赶在年内回门拜年!
我问她,你女儿知道这些俗礼吗,她想了想才说,她就算不懂也该问我呀!
我哑然。
二礼节者,顾名思义,谓有礼有节。
有礼即讲礼貌,待人要有恭敬的态度。
有节是守规矩,行事要有节度,不可过之,亦不可不及!

既要讲礼貌,就应该有个样子,不管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反正这个“貌”是必须要有的。
只要表面毕恭毕敬,哪管你满肚子的恶毒心肠!

王熙凤对老祖宗小兄弟,姑娘妯娌等可是一个个礼数周到,友善亲热,尽管泼辣,礼却不失。

且不说她如何暗施毒计害尤二姐,能在表面上做出一副亲热友爱的样子来,这份功力已不可小觑。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皇帝杖责臣子,臣子却还叩头谢恩,那时候觉得很奇怪,如今懂了。

皇恩浩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皇上要把你下狱处死,你还是要谢主龙恩,何况只是打上几板子。

谢就谢吧,谢一谢恩也是应该的,毕竟只是杖击不是上菜市口。

上菜市口也要庆幸只是砍头不是凌迟,也算是极大的恩典了。
最重要的是不要废了礼数规矩!
在心里,你尽可骂遍皇帝的祖宗十八代?

中国崇尚中庸之道,礼还有个节度,规矩一套一套的,做什么事该用什么样的规矩,那是绝对出不得差错的。
祭祀该杀几头牛几只羊,送礼该送几匹布几匹绢,这些都是有学问的,万万马虎不得!
三中国的礼节传统源远流长,且与政治密不可分。
从周公制礼乐起始,礼节就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而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只有合乎“礼”的才是合理的,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到了孔夫子,更是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这个“礼”,其实便是维护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规范;
有礼,臣子百姓便不敢犯上,天子可稳坐宝位,至于礼崩乐坏,往往起自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这是无可奈何,谁叫自己订的规矩自己带头破坏,可也怨不得谁了?
天子犯法,尚与庶民同罪,何况这种事关礼制的大问题呢?
礼节可以表示出尊卑关系,并被当作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据说光绪年间,外国人送给慈禧一辆汽车,慈禧只坐了一回,就再也不肯坐了,因为她觉得让一个车夫坐在她前面是对她不敬,坏了礼数。

这只是一个笑谈,从中却可照出部分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的礼节观念根深蒂固,礼节甚至比身家性命都还重要?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不是在对待侵入者时还讲究礼数周全吗。

礼节,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身可死,礼却不可废,这种精神,也足以标榜功德了。
四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礼节,虽然他们也有一套繁缛的礼仪,但却只用在宫廷和外交场合;
中国人则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把礼节运用得炉火纯青!
比如说两个人同进一个门,一个伸手说:“请!

”另一个忙退后伸手说:“岂敢,还是您先请。
”如此双方推让几番,最后二人携手同进。
中国有一句老话:礼多人不怪;
要说中国的礼节,可也到了繁琐僵硬的地步了。
莫说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除了统一的规范外,礼节还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形式有差异!
但有一点对所有重视礼节的人来说都毫无例外,那就是要显示出自己的确是懂礼节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谐的文化思想,如孔子关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中和”主张,《礼记·礼运》中关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的主张,以及孔子“小国寡民”的思想等等;
应当说,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这些关于和谐文化思想是极其宝贵的,构成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封建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和谐思想是旨在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秩序,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人伦为思想基础的,同我们所要建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从思想文化关系上来看,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和理论的创新,特别是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文化是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基础上构建的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合作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普遍的社会和谐状态!
因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制度才是构建和谐文化之“源”,之“根”,而传统文化是“流”;
当然这个“流”也很重要,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所以,认为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古已有之”的观点、或是古代和谐文化“现代版”的观点都是不对的?
中国的文明礼仪有:尊老爱幼!
仪尚适宜。
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
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
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
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语,话通常还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话一说出来就要对别人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

因此佛教倡导的修学十种善业中,就有四种讲的是口业,这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类似的观点,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
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过于《孔子家语》中所说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条,因此被孔子赞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为口不设遮栏而变得浅薄!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总是要说话的;
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说话的时候;
贾岛驴背上的“推”“敲”,终成文史上的佳话!
思想须经深思熟虑方能深邃,语言须经千锤百炼方能惊人。

而浅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语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语不慎,其影响还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负有一定的责任,甚或负有领导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大责任,说话就应该更加谨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
因说话不慎而误国误民,甚至遭灭国之祸的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
”这话早在《周易》上就写得明明白白!
须知“一言成屙”,话既说出来,要挽回是很难很难的。

语从心出。

言语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流露。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一点不错的。

有些人为了把他的内心世界掩盖起来,说话时确实经过了反复的盘算,但是绝难做到一点不露痕迹。

所以要做到慎言,必须首先要做到心地纯正,胸怀坦荡,实事求是,与人为善,这是很不容易的,按佛教的要求,这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修学才能完成的。
一个以损人为目的的小人,是永远也无法做得到的,因为如果做到了,他就必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而远离小人的劣质了;
慎言并不一定就非要像孔子要求的那样,在嘴巴上粘上三道封条,真要是那样,就是无言了!

无言之人,或者言语极少之人,也许能使人一时的感到莫测高深,但反映一个人本质的东西,虽然要察其言,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观其行。
所以时间长了,就是你真能做到一言不发,但总不能一事不做,你的学识的深浅、人品的优劣,还是要从你的所作所为中暴露出来的;

妙论精言,虽然不以多为贵,但只要言得其宜,虽万言又有何妨。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提倡慎言!
在谈论正事时,要言简意赅,在逸兴闲谈时,切忌蜚短流长!
正如荀子所说:“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口业乃善业不可分割的组成,修好口业,善业自成了一半,所以能做到慎言的人,必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修养的人、受人称赞和尊敬的人。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

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
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传统礼仪:最具中国味的拱手礼拱手礼也叫作揖礼。
这个礼既能表达晨报对您的感谢和尊敬,也是咱们中华的见面礼仪,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和人情味儿?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

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
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
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亚商一直把读者视作最最亲密的朋友,也希望能成为您的挚友,朋友之间见面,自然要行拱手礼。
如果您是一位外国朋友,您一定也能从这个具有中国气息的问候中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您也许还会给我们回一个拱手礼;
葛优说,他曾有幸和马龙·白兰度就餐,当时这位国际巨星一见面就先行了个拱手礼;

中华传统礼仪:奉茶之道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人客来访马上奉茶。
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
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重: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中国人的“礼”:懂礼、习礼、守礼、重礼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等;
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

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
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
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

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①。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