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人礼仪的作用-中礼记企业策划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尊重的作用:即向对方表示尊敬、表示敬意,同时对方也还之以礼?

礼尚往来,有礼仪的交往行为,蕴含着彼此的尊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

”礼仪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念便是“尊重”。
在接人待物时,尊重别人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对方隐私、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尊重对方的生活习俗,这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礼仪常识?
对方不愿谈及的话题,尽量避免谈论;

对方禁忌的事,也别在他面前做,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尊重。

和人交往的时候,要懂得将便利让给对方,善于进行“换位思考”,让他感受到你的尊重,这样的人通常也会获得对方的好感。
当然这样的人也同样能换来对方的尊重?

我国传统的尊重主要强调对上级、长辈的尊重,即对身份、地位的尊重,有一定局限性,现在的尊重已经涵盖各个群体,这是一种体现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礼仪观念。
尊重教师的第二个方面是尊重教师的人格;
学生对教师应有一种较为客观的认识,教师也是人,是人必食人间烟火,必有七情六欲,自然也就有缺点和毛病;
学生在心中设计理想教师的形象并无不对,但不能以之作为评判教师现实形象的唯一尺度,更不能简单化地进行情感上的褒贬。
自然,校园中也确实存在部分教学能力低、师德水准不尽人意的教师,但绝大部分教师在专业上都比学生懂得多、钻得深,都有可学习的地方;
因此,一旦发现教师的不足,并不需要大惊小怪,也不用失望埋怨,更不应随便给取个不雅的绰号,而应以谅解的态度与人为善;

千万不要在课堂内外,以不恭的言行损害教师的人格。
当然,在机会、场合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向教师委婉提出。

但尊重每位教师应是不变的前提,否则,易于造成对教师人格的伤害。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人,劳动工具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
拋开其劳动的目的、劳动的对象、劳动的手段不说,光其劳动过程就异常艰巨!
从教师劳动过程的强度看,没有时间与场所的限制?
在教师的作息时间表上,没有“八小时以夕卜”或“上班”、“下班”的概念,八小时以内是教育培养学生,八小时以外还得从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作;
在黎明的操场上,在深夜的灯光下,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事着培养学生的工作!
即使是最单纯的过程:备课一-上课一~批改作业,也需付出艰辛劳动!

培养一个人,需要一个漫长的劳动周期。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的劳动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到“劳动产品”的大致情况?

把一个人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高中毕业需12年,大学毕业至少得16年。
这需要花费教师多少劳动啊!
从劳动对象某一知识的掌握和品行的形成过程看,也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艰巨过程,特别是对那些适应不良的学生,教师的反复劳动、超额劳动!

更是难于找到一种计算劳动量的精确办法。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师的劳动非常复杂,要求付出巨大的精力?
”作为学生,理解与尊重老师是天经地义、十分必要的。
尊重对方主要是尊重对方的人格、性格、爱好、隐私及感情需求。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不能说有损对方自尊的话,不能出现有损对方尊严的举止,如拿自己妻子或丈夫的缺点跟别人的妻子或丈夫的优点比,或经常提及对方的缺点,或为了提高自己而贬低对方等;

这些都是伤害对方自尊、有辱他人人格的行为,应予避免。
作为对老师的尊重,学生在向老师告别时,应遵循一定的礼仪:①如果老师话已讲完,学生向老师请教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学生应向老师表明对所问的问题已经理解,并向老师道谢?
若是坐着谈的,应起立把凳子放回原处,而后向老师微微鞠躬和道声“再见”,然后离去;
若老师起立目送学生,学生应请老师坐下。
若老师举步要送学生出办公室,学生应请老师留步?
学生切不可事一完就自顾自奔跑出办公室;
②若是老师找学生谈心,谈心已结束,学生应向老师表示“明白了”、“理解了”或“想通了”;
然后在得到老师的同意后,有礼貌地离开?
③若老师所讲的问题,学生尚不理解,或还有不同看法,或问题才讲到一半,上课的预备铃已响了!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与老师约定继续谈话的时间,然后礼貌地离去;
尊重是礼仪的核心和基础;
没有尊重就没有礼仪;
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
不论什么国家、民族、地区,不论哪个时间、场合,各种各样的礼仪形式,都体现着“尊重”的精神?

自尊和尊重他人,是礼仪的感情基础,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
”就是说只有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马洛斯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
从马洛斯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尊重”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自尊”,是个人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态,人需要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接受、承认、关心、赏识、地位、名誉、威望等等?

一个人有了自尊,才有上进心,才有自信、自强,进而才会有能力、有本领和有成就。
一个人没有了自尊心,是可悲的。
我们时时会见到:在餐馆里,一些人不衫不履,吆五喝六!
在影院里,一些人大声喧哗,自始至终“嘟哝”不停!
在大街上嬉笑打闹?
在公共汽车上,年轻人不知给身旁的老人、孕妇让位等等?
这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却“旁若无人”,如入无人之境;
别人向他们投来的冷眼,他们或视而不见,或置若罔闻,或麻木不仁;
这正反映了他们多么缺乏自尊、自爱,多么缺乏判断美和丑的能力。
一个人没有了自尊,就会自卑、消极、颓废,甚至绝望,自毁前程?
尊重是人的一种美德!
常言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说在你对别人尊重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别人的同时,也会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的人,非常谦虚、谨慎,待人和善、宽厚,时时都关心着他人的存在?

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有时宁可把“自尊”放在第二位,也不会对别人无理,表现出一种“虚怀若谷”的高尚境界。
他们甚至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还要讲究“慎独”?
我们与这样的人交往,会感到非常快乐和满足,所以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当然,他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各项重要的和相当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通常是指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
可以说一个正常的人,最为看重、最为“在乎”的莫过于自己的人格了;
因此,尊重他人的人格,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次,还要尊重他人的爱好和习惯;
不应当强求他人按照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来行事!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生活阅历不同,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爱好和习惯也会千差万别!
能够同不同爱好和习惯的人和谐相处,才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自己的人品更加充满魅力!
礼仪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自古以来,礼仪就被人们高度重视;
《礼记》一书中说:“人有礼则安,无理则危”!

明代的颜元说得更全面、明白:“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礼仪具有约束性,礼仪比起法律,其约束性更为广泛、深入,更易于被人接受!
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礼仪将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要说的礼仪太多了,这里简言之吧?
只要谦恭,尊重别人,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