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篇-中礼记企业策划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尊老爱幼,勤俭节约;

比如对战前,先有礼貌动作以示尊重;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

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

《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

”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

”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

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

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

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

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

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

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

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

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在中国古代社会,民间把好官称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史记》中就有一些记载;

历史史实虽然记载了很多贪官,但历朝清官也是普通百姓念兹在兹的人物;

如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豹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破除迷信,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当地百姓供奉的对象。

唐代狄仁杰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被人称为“唐室砥柱”;

在担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时,到任一年便处理了遗留下来的一万多件案子,后人依据这些题材编出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宋代包拯的清廉也是有目共睹的。

他任知端州三年,卸职时竟连一块端砚都没带走?

他还制定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明代海瑞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

他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在南京当吏部尚书时就被民众拿他的画像当门神。

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

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

清代汤斌官至内阁学士、礼部尚书等,一生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为百姓兴利除害、赈灾救施,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伏羲女蜗图”,图中伏羲在左,女娲在右,伏羲左手执矩,女蜗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

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

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

日神是伏羲,由盘古氏的左眼所化;

月神是女娲,由盘古氏的右眼所化。

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男左女右”习俗的由来?

在中国,男左女右,好像约定俗成地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厕所,男左女右。

戴婚戒,男左女右?

出席某些礼仪场合,男左女右。

中医诊脉,男取脉于左手,女取脉于右手……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黄帝内经》的方位图,左边是主生发的,右边是主收敛的?

男人要积极向上,努力在外赚钱养家糊口,女人要懂得持家,男人赚了钱交到你手中,你就要攒起来,不能随便乱花,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左女右看起来就很有道理了。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

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

阳者刚强,阴者柔弱。

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许多事物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北象征失败、臣服;

宫殿和庙宇都面朝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

打了败仗、臣服他人称“败北”、“北面称臣”。

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过去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在东、西方向上,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

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

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

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也由此而来。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既然“男左女右”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约定俗成的习俗,那么它就有存在的道理,我们要尊重它,不要轻易打破!

公共活动就是许多人的集体活动,举行欢迎、欢送、祝贺喜庆、纪念集会、舞会、晚会、集体参观旅游、参加各种庆典等都属于公共活动。

这些项目都要作为独立项目分别列述,这里只列举这些项目以外的公共活动中的礼仪禁忌?

参加公共活动,忌奇装异服,忌把在寝室中穿的具有紧、显、露特点的衣服穿往公共活动场合;

忌穿拖鞋戴歪帽,忌穿半披半挂之类衣饰,忌故作不修边幅。

参加公共活动,女忌艳妆浓抹、膏泽太过,男忌油头粉面、化雄为雌;

女忌披头散发,以丑为美,男忌蓬头垢面,以怪为荣;

在公共活动场合,身上喷洒香水忌过分强烈。

过则流于浅俗,惹人讨厌?

在公共活动中免不了要签名,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报到时在报道薄或纪念册上签名,一种是在活动期间应邀签名;

前者忌抢先在最佳位置挥舞大字,后者忌意轻笔浮,漫不经心。

求人签名,特别是求名人签名,事前要分析有多大可能性,素不相识,贸然请求,或遇婉辞,则十分难堪,所以求者忌轻率求签,被求者忌轻率拒绝。

在公共活动中,忌频繁地自我介绍,更忌自我介绍时罗列官衔或自我炫耀,张扬自己的成就或“著作”。

公共活动中,如果是由主持人依次介绍,主持人必须事前进行周密调查,了解每个参与者的姓名和基本情况,一忌不知姓名就介绍,这会使被介绍者难为情?

二忌介绍时表情有冷热差异。

三忌介绍格局有别,对亲爱者多方赞扬,对别人只提名道姓。

被介绍者要有表示,或起立致敬,或欠身微笑,或含笑点头,忌表情呆滞、不加理睬,忌言笑不停,对介绍置若罔闻。

介绍某一人时,全体成员都应注目示敬,忌东瞅西看,毫不在意;

数人在一起,由熟识人介绍时,忌先男后女,忌先少后老,忌先官后民;

被介绍双方要热情握手,忌一冷一热。

如双方希望发展交情,可互换名片,忌一厢情愿;

公共活动中摄影留念,忌抢占前排中心位置,显露自己。

忌按照官职大小、地位高低论资排位,应按照先女后男、先老后少、先矮后高、先客后主的礼貌原则排座,并按照衣服色彩进行审美调节。

当然,抓拍现场活动情况,不在此限!

慰问或接见时全体合影留念,应把慰问者与接见者安排在中心位置,体现活动主题,忌喧宾夺主,主从不分。

公共活动中,忌卖弄自己?

长得美丽的频频眨眼、顾影自怜,穿了特殊皮鞋的自然地抬脚摇腿,这会使人觉得你庸俗浅薄0公共活动中,在异性面前,忌拨弄戒指,因为目前戴戒指有象征意义:戴食指上表示要求恋爱,戴中指上表示正在恋爱,戴无名指上表示已经订婚,就是接受了对方爱情。

如果在异性面前轻浮地夸张食指戒指,会使对方产生误解。

公共活动中,如果因为自己迟到而推迟活动进行,到场以后,忌洋洋自得地不道歉,更忌以迟到显示身份特殊。

公共活动中,发言忌夸夸其谈,时间过长。

听发言忌精力分散,频频看表?

如需提前退会或者临时退会,应尽量在转换发言人或发言告一段落时进行,忌在别人发言中去上厕所或起身做别的事情,这会使发言者误认为是不受欢迎,影响情绪;

.公共活动,都有主题?

慰问活动、对话活动、剪彩活动、各式各样的座谈活动、游艺活动,爬山、滑冰等体育活动等等,既有总主题,又有每日活动的主题!

参加活动的人的言语、行动,忌离开主题,节外生枝?

忌旁敲侧击,进行干扰?

忌失掉身份,越俎代庖!

比如以记者身份参加记者招待会,自己只能提问题,不应出风头抢镜头,借机发表演说,即使主人不表示反感,其他记者也难以忍受;

又如参加授奖活动,授奖者、受奖者、观礼者、记者和电台、电视台采访人员,都有适应自己身份的礼貌用语,忌一切失身份、离主题的言行!

公共活动中,特别是各种座谈会上,容易产生认识分歧和理论争鸣。

在这种情况下,一忌进行人身攻击,因为人身攻击超越了座谈范围,即贬低了自己,又严重失礼,伤了和气?

二忌自我卖弄,贬低争论对方!

三忌用吹、捧、拍、拉、打手法制造分裂;

这些做法往往会导致公共活动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