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中礼记企业策划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中国礼仪中国的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
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
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
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
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
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

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
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
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

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
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
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

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
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溜(中室)!
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
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溜、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溜、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
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
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
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上交所正式开业以后,股指在历时二年半的持续上扬后,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下跌到386点;
第二阶段: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股指在快速下跌后开始反弹,半年的跌幅,三个月就全部涨回来,股指从386点升到1558点;

熊市:1993年2月6日至1994从摸索的初级阶段:,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歌剧,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摸索阶段(1919—1944)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音乐界和文化教育界一些活动家,为提倡美育纷纷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出现了儿童歌舞剧。
作曲家黎锦晖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1921—1929年间写了12部儿童歌舞剧,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是采用比较通俗易唱的中外歌调进行填词,《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等是依据剧本内容进行音乐创作而成;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无论在艺术性上还是在大众化、民族化上都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肯定;
继他之后有邱望湘、沈秉廉等人也做了类似的探索,给新歌剧的形成都做了最初的贡献。
在30年代的左翼音乐运动中,聂耳和田汉合写过《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6月演出)!
革命根据地演出的《砍柴女郎》等小歌剧,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感?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歌剧以战斗的姿态出现在抗战行列,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文艺工作者们,曾演出过多部歌剧,其中以向隅等集体创作的《农村曲》(李伯钊作剧)、冼星海作曲的《军民进行曲》(王震之作剧)较为重要。
前者在音乐上受民歌和群众歌曲影响较大,风格朴实亲切;
后者在音乐上更多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经验,力图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的歌剧朗诵调。

这两部歌剧在艺术上都作了新的尝试和努力。
另外在上海、重庆等地的一些专业作曲家也纷纷进行了尝试,主要作品有《西施》(陈歌辛作曲,1935年9月演出)、《桃花源》(陈田鹤作曲,1939年演出)、《上海之歌》(张昊作曲,1939年演出)、《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1940年演出)、《洪波曲》(任光作曲,写于1940年,未演出)、《沙漠之歌》(王洛宾作曲,1942年演出)、《秋子》(黄源洛作曲,1942年演出)、《荆轲》(陈田鹤作曲,未完成)、《郑成功》(郑志声作曲)等。
这些歌剧的题材内容,大多结合了当时反帝反封建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并在艺术上作了不同的探索?
(2)奠基阶段(1944—1955)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出现了以《兄妹开荒》(路由等编剧,安波作曲)为代表的大批秧歌剧?

它是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广场歌舞剧。

1944年底,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开始了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等人作曲)的创作和排演,于1945年4月在延安首演成功。

《白毛女》在音乐上的成就表现在:①开始解决了通过音乐来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

②较成功地通过广泛吸取各种民间音调(包括民歌、说唱、戏曲和器乐等)塑造剧中人物性格、形象,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并使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

③在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大胆而又谨慎地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经验。

随后又有佳作《刘胡兰》(魏风等编剧,罗宗贤等作曲)问世,还有《赤叶河》(阮章竞编剧,梁寒光等作曲)等。

1949年以后,新歌剧有了进一步发展,一是继承和借鉴了传统戏曲的编剧、音乐、表演、歌唱、舞美等,特别在刻画人物形象和音乐。